众所周知,冷库尤其是大
中型冷库的耗电量颇为可观。在日常的冷库项目运作中,众多企业都极为关注冷库的节能性能,期望冷库的能效比能够实现高利用率,从而有效削减电费支出。
制冷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,工况条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。唯有依赖
冷库管理人员的精心操作,并精准调节
制冷设备的运行参数,才能够确保制冷系统始终维持在理想的工作状态,进而达成节能的目标。
冷藏间的耗电量依据其耗冷量进行计算,一般涵盖两大部分:其一为货物冷却以及冷藏过程中的耗冷量;其二是冷藏间自身(即围护结构)以及操作管理所产生的耗冷量。节约用电的关键在于提升冷藏间的利用率,利用率偏低的冷藏间,其耗冷量较大,相应的耗电量也会增多。在实际操作中,由于
压缩机所配备的电动机功率是依据该机制冷能力选定的,这就意味着库房的耗冷量往往小于
制冷机的制冷能力。在冷库淡季运行时,由于冷藏间内存放的货物数量较少,压缩机运转呈现出 “大马拉小车” 的状态,造成了电能的浪费。所以,在淡季期间,可以将多个冷藏间内的货物,依据贮藏温度及时进行并库处理,以此降低能耗。
冷库照明需在满足安全、科学、合理的基础之上,从节能与降低运营成本的视角出发,综合考虑冷库间的面积大小、高度以及
库房温度等因素。冷库内的照明通常集中于工作区域。在确保操作人员安全作业的前提下,应做到及时关灯,以此减少库房的热负荷以及电能消耗。同时,要尽可能选用低耗耐压的照明灯具,降低灯具的更换频率。LED 照明系统具备省电、照度均匀、在低温环境下发光效率良好以及供电效率高的显著优势,作为一种极具前景的新型光源,正逐步成为今后冷库内照明系统的发展方向。
相关资料表明,当蒸发器盘管内存在 0.1mm 厚的油膜时,为维持设定的温度要求,
蒸发温度需下降 2.5℃,耗电量将增加 10% 以上;当冷凝器内的水管壁结垢厚度达到 1.5mm 时,冷凝温度会比原来的温度上升 2.8℃,耗电量增加 9.7%;当制冷系统中混入不凝结气体,且其分压力值达到 0.196MPa 时,耗电量将增加约 18%。由此可见,定期对
冷库制冷系统进行放油、排污和放空气操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。
在不影响被冷物冷藏质量的前提下,冷库可充分利用夜间 “谷价” 时段运行,减少白天
制冷压缩机的运行时长,避开白天的用电高峰期。当前,我国主要省市制定的分时电价制度中,峰谷电价比通常为 3 - 4∶1。因此,可借助蓄冷装置或合理调整开机时间,提高 “谷电” 的使用率,从而降低运行成本。
我国地域广袤,不少地区昼夜温差显著。一般来说,海洋性气候地区昼夜温差在 6 - 10℃,大陆性气候地区昼夜温差可达 10 - 15℃。夜间环境温度较低,可依据产品的
贮藏特性,灵活调整并延长夜间开机时间。由于夜间冷凝温度相对较低,有利于实现冷库的节能。
一般情况下,冷库蒸发温度每提升 1℃,便可节能 2% - 2.5%。所以,在能够满足产品制冷工艺要求的前提下,可以通过合理调整供液量,尽可能提高蒸发温度。同时,及时对蒸发器进行除霜操作也极为关键,因为霜层的存在会影响蒸发器的热交换效率,增加能耗 。